六年前,父亲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他给他当时的四个孙辈每人一枚银元。这是他最后的一笔遗产,也应当是他所认为的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了。豪仕阅读网,汇集各种文学历史小说资讯等,还有更多抒情散文,人生哲学文章供您阅读,欢迎您的关注和收藏。!
小时曾听人闲谈,说我父亲手头存有花边(银元的俗称,也叫袁大头),我们当时不信,现在看来,尽管数量极少,倒确有其事的。
从抽屉里翻出父亲留给我儿子的这枚银元仔细端详,也许因为过去长时间的流通,颜色已有些暗淡了。再注意发行时间,是中华民国三年,即1914年。我不了解货币交易之事,但银元是近代货币,离今天的时间短,一枚银元估计不会太值钱。但民间有种观念:纸币是靠不住的,只有金属货币才能保值增值。可能父亲也信奉这个道理,以至一直收藏着几枚银元,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没有拿出来使用或者兑换。
经历了国家最困难时期的父亲最终能有几枚银元留下来,殊属不易。凝视着手中这枚银元,我忆起了父亲,忆起了他的节俭和他对家人生活的负责任。
父亲一生共养育了七个子女,经营着一个大家庭。由于子女多,家庭负担很重,他吃过的苦,受过的难,我没法模拟和说清。但有一点我是清楚的,那就是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父亲懂得轻重缓急,注意把劳动重心放在解决家人的生活问题上。在我的印象中,他和母亲总是首先将粮食(包括红薯等辅助食品)、食用油千方百计安排得充足,保证这些生活的主件不缺位。家里每年养两头猪,一头作我们的学费;一头年终宰杀,主要为家庭食用。由于调摆得当,在我的童年,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没有挨过饿。而在我们地方比起来,父亲这个多子女家庭的生活也算过得去。
钱既然用来保障了日常生活,也就没有了资金进行基本建设,家里一直住着老房子,父亲对三个儿子的住房安排,也不过是每人一间半木房,且已经很破旧了。为此,家兄在自己建房前一直很有情绪,责怪父亲没有搞建设。是的,父亲确实没有搞建设,当然也就没有成为房奴,不过这也好,他让我们就拥有了比别的孩子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家的兄弟姊妹虽多数没能读出身,但就家庭的整体文化水平而言,我们在地方上是比较高的,这也为我们择业和择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回过头去看,我认为父亲在确保家庭民生方面做得不错。
父亲的作法似乎也影响到了我,我一直坚持量力而行搞建设,没有像一些人一样不断地去买房或置业,虽难免失去了不少发财的机会,却在精神文化领域收获了许多,我很知足。
手中的这枚银元,是父亲从容应对生活折射的一个影子,想起历历往事,他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我的脑海,思绪也就去了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