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靖雯
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对外公布,明确在海南岛全岛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到2025年将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
对标最高水平擘画开放蓝图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年多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为逐步推进自贸港的建设积蓄了能量。此次出台的总体方案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注重坚持中国特色,立足海南实际,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突出了制度集成创新。通过打造海南自贸港,逐步探索将更加自由化便利化的贸易、投资和金融政策与中国发展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为下一步在国内更大范围推广复制相关措施奠定基础。
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目前,它的经济体量不大,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外向度不高。2019年,海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08.94亿元(人民币,下同),货物吞吐量逾19209.43万吨,进出口总额905.87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8311.20万人次,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9元。与香港、新加坡、迪拜等世界三大自贸港的城市型形态不同,常住人口944.72万人中有四成多为农村人口。
清华大学社科院助理研究员肖旭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从地缘优势上看,海南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有利于在拓展海洋经济活动、维护海洋权益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货物、资金、人才、信息的流动,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东南亚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合作创造历史性机遇。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说:“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总体方案》总体规划,海南自由贸易港对标的是全球自由经济区,建设以自由贸易、便利化投资为核心,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产业为主导的模式。这就有别于香港、新加坡等其他自贸港的产业发展重点。”
对于深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周茂华认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高质量建设有助于推动本地经济转型发展;有助于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流入,分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从而深化国内开放;有助于引入先进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活跃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利于推动国内制度创新;为全国自贸试验区等特殊经济区的改革开放探路,并为全球贸易、投资注入强劲动力。
“快”“稳”兼顾突出制度创新
《方案》设定了2025年、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周茂华认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既要便利化贸易投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有序、便捷流动,推动现代产业发展,也要有防范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思维。为此,海南在贸易港便利化贸易、投资、金融、人员流动、运输往来等制度方面进行集成创新。
庞超然告诉记者,这里的制度集成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集成了国际高标准开放规则和举措,如实现零关税、最低原产地规则要求以及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等;二是集成了国内最新改革措施和创新,如探索境外发债备案制、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等;三是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海南集成,进一步夯实海南产业基础,推动海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制度集成创新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最鲜明的特点。对于《总体方案》中制度集成创新方面的突破,肖旭认为这里体现了四点新的探索:第一,对货物贸易实行“一线”放开、“二线”关注、岛内自由的制度安排,对服务贸易实行以“既准入又准营”为基本特征的政策举措,进一步提高海关监管水平以及精准服务能力;第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严格落实“非禁即入”;第三,进一步加快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流通,实现要素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第四,在外部保障方面,除了进一步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外,还推出“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强法治、分阶段”的税收原则,制定并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以及经济特区法规,建立多元化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
周茂华说,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的动局下,中国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全然开放的姿态链接全球前沿经济带。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我国深圳特区、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更高级版本”。面对挑战,海南要充分发挥试验田优势,强化提升自身能动性,加快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
■ 本报记者 靖雯
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对外公布,明确在海南岛全岛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到2025年将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
对标最高水平擘画开放蓝图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年多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为逐步推进自贸港的建设积蓄了能量。此次出台的总体方案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注重坚持中国特色,立足海南实际,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突出了制度集成创新。通过打造海南自贸港,逐步探索将更加自由化便利化的贸易、投资和金融政策与中国发展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为下一步在国内更大范围推广复制相关措施奠定基础。
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目前,它的经济体量不大,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外向度不高。2019年,海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08.94亿元(人民币,下同),货物吞吐量逾19209.43万吨,进出口总额905.87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8311.20万人次,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79元。与香港、新加坡、迪拜等世界三大自贸港的城市型形态不同,常住人口944.72万人中有四成多为农村人口。
清华大学社科院助理研究员肖旭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从地缘优势上看,海南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有利于在拓展海洋经济活动、维护海洋权益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货物、资金、人才、信息的流动,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东南亚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合作创造历史性机遇。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说:“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总体方案》总体规划,海南自由贸易港对标的是全球自由经济区,建设以自由贸易、便利化投资为核心,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产业为主导的模式。这就有别于香港、新加坡等其他自贸港的产业发展重点。”
对于深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周茂华认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高质量建设有助于推动本地经济转型发展;有助于吸引全球高端要素集聚、流入,分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从而深化国内开放;有助于引入先进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活跃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利于推动国内制度创新;为全国自贸试验区等特殊经济区的改革开放探路,并为全球贸易、投资注入强劲动力。
“快”“稳”兼顾突出制度创新
《方案》设定了2025年、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周茂华认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既要便利化贸易投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有序、便捷流动,推动现代产业发展,也要有防范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思维。为此,海南在贸易港便利化贸易、投资、金融、人员流动、运输往来等制度方面进行集成创新。
庞超然告诉记者,这里的制度集成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集成了国际高标准开放规则和举措,如实现零关税、最低原产地规则要求以及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等;二是集成了国内最新改革措施和创新,如探索境外发债备案制、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等;三是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海南集成,进一步夯实海南产业基础,推动海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制度集成创新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最鲜明的特点。对于《总体方案》中制度集成创新方面的突破,肖旭认为这里体现了四点新的探索:第一,对货物贸易实行“一线”放开、“二线”关注、岛内自由的制度安排,对服务贸易实行以“既准入又准营”为基本特征的政策举措,进一步提高海关监管水平以及精准服务能力;第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市场准入承诺即入制,严格落实“非禁即入”;第三,进一步加快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流通,实现要素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第四,在外部保障方面,除了进一步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外,还推出“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强法治、分阶段”的税收原则,制定并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以及经济特区法规,建立多元化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
周茂华说,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的动局下,中国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全然开放的姿态链接全球前沿经济带。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是我国深圳特区、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更高级版本”。面对挑战,海南要充分发挥试验田优势,强化提升自身能动性,加快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