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张全雷:创新和转型都要付出代价 不但痛苦,而且时间漫长》
导读: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政府的智能转型、行业的大面积应用、劳动力等成本的持续上涨,不少中国企业压力重重,生产经营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走出困境,并在未来保持足够的竞争力,路在何方?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怎么走?针对以上问题,嘻哈学车创始人、机器人电子教练之父张全雷先生结合自我的国华光电的企业转型梳理出在创新创业时代下的单个企业缩影。
图片来源网络我们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找到新蓝海
政府职能转变、高新技术行业广泛应用、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急剧攀升、人民币升值等等,迫使许多中国企业正在经历痛苦的创新和转型。日本企业当年在经历这个过程时,情况是怎么样的?他们如何成功完成了这个过程?
半个世纪以前,日本企业就是简单模仿西方的解决方案,以及西方的产品,为美国和欧洲的公司做oem或odm,这样是不能使产品产生高溢价的。日本企业认识到,要改变,必须建立自己的全球品牌。
过去半个世纪中,日本的经历是非常艰难的。我们曾经跟美国进行了30年的贸易战,有逾千起来自美国的专利诉讼,还有几百起国际贸易反倾销诉讼。这些诉讼都让我们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这个过程中,日元也升值了5-6倍。而且我们也面临工资上涨的问题,现在日本工资水平是全球最高的。
在中国,也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劳力投入下,生产出更多新东西,让顾客愿意付更高的价格,否则企业的利润就会受到挤压。这个过程,日本企业花了20年时间,非常漫长、痛苦,代价昂贵。很多公司花了20%以上的利润来建立自己的品牌,而且要把收入的10%用于研发,这也是一笔非常大的投资—如果你简单照搬别人的产品,研发或者创新成本只占销售收入的1%2%。而且,不少日本企业还对商业流程进行改进。最终,有一些公司获得成功,找到了自己的蓝海,进入了新的领域。
目前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创新和转型,最大的障碍在哪里?
首当其中的就是地产业。房地产泡沫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创新和转型的顽疾。中国必须通过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通过不断地创新走向产业链的高端,以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资产泡沫风险。
通过创新获得领先的产品或者技术,是不少企业的梦想。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呢?
我曾经总结过创新的18种武器。托马斯爱迪生说过:需要、必要性是创新之母。要对一种产品进行创新,首先要想想客户到底要什么;其次,要问问自己:有几种方法可以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
以照相机为例。实际上,人们用照相机真正的需求是为了得到高质量的图像。那么,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满足客户的这一需求呢?现在我们就知道,可以将照相机放在智能手机里,也可以内嵌在电脑上,这样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再譬如手机。大家对手机的定义是什么?我十年前曾在一个公开场合调查过,得到上百种答案—可以拍照,可以做信用卡处理,可以当成电子钱包来买火车票,可以当作汽车的钥匙,等等。实际上,在今天日本的手机行业,所有这些功能都一一实现。
想象一下,10年前我们的手机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手机、起居室、电视又变成什么样子,你的公司、家又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些都是创新的源泉。
我们需要研究日本企业发展史
有人认为,一些已经成功的日本企业正在逐渐丧失创新和战略能力?以东芝为例,它发明了笔记本电脑,但并没有率先发明平板电脑,原因是什么?
确实如此。日本有些企业在成功后自大自满,失去前进动力。但也有不少公司做得很好,是因为他们不断满足客户需要。譬如餐饮行业、时尚行业、手机行业,都有很不错的企业。
中国有些企业日后也势必会遇到缺乏前进动力之类的问题。不是说企业没有创新就活不下去,怎么都能活,但是我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年轻一代,利用他们的活力向上攀登。
苹果这些年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创新成果,是因为乔布斯。乔布斯离开苹果期间,苹果的笔记本业务做得很不好,他回来之后才起死回生。另一个是时机问题,如果他30年前推出ipad,肯定卖不出去。创新产品和时机相结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许多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最近股价大跌。对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我们怎么看?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又何去何从?
中国企业要真正全球化,至少还要花30年时间。这30年,要培育自己的员工,要搭建自己的管理体系,而且还可能经历很多失败。中国公司的管理人员,他们对全球化的感觉,可能觉得步伐较快,但实际情况却要慢很多。你必须要慢下来,必须培养你的员工,培养他们沟通、谈判、管理以及各种各样的能力。另外,你还要面对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日本企业的全球化刚开始时,也是去了美国,经历了很多困难,譬如美国企业的歧视、法律诉讼等等,日本企业花40年时间才完成全球化,中国企业可能会更快,但绝不会一蹴而就。
目前中国除了华为,没有可以称为全球化成功的企业。因为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中国的企业就把90%的精力放在了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日本企业都曾经经历过,所以我对中国企业的建议是:研究日本的历史,研究日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曾经遇到的问题和与西方企业竞争的策略,相信能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
另外,中国企业也可以向印度企业学习,学习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引进人才的方式。印度在制造业方面没有中国的优势,但是在医疗、it等专业性较强的行业中,具有全世界领先的能力。
(以上是嘻哈学车创始人、机器人电子教练之父张全雷对企业创新的观点,供您参考!)